产品中心

人工智能
智能科技

高校教师人才培养能力的新要求

发布时间:2024-04-20 04:44:20   作者:爱游戏手游中心   来源:爱游戏手游平台官网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已经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其教学思想、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办学环境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在技术和内容方面的交互融合趋势,正在推动教育的新一轮改革,人工智能已被运用于教学管理和日常教学中。受其影响,“课堂”概念的内涵得以丰富,外延再次得到延伸,课堂教学线上与线下的结合,现实与虚拟的结合,教师授课与自主学习的结合,极大地开拓了大学生的学习空间。然而,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来解决当代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为高校教师提出了新挑战。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已经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其教学思想、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办学环境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在技术和内容方面的交互融合趋势,正在推动教育的新一轮改革,人工智能已被运用于教学管理和日常教学中。受其影响,“课堂”概念的内涵得以丰富,外延再次得到延伸,课堂教学线上与线下的结合,现实与虚拟的结合,教师授课与自主学习的结合,极大地开拓了大学生的学习空间。然而,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来解决当代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为高校教师提出了新挑战。

  “被动努力学习”造成无法持续集中注意力,与课堂教学内容脱节。部分学生认为,虽然极力紧跟课堂教学节奏,但还是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无意识”行为,如大脑放空、思考无关问题、玩手机、睡觉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会直接导致教与学分离,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完成对知识的系统性掌握,不利于大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

  缺乏知识体系构建能力,就无法有效运用知识。绝大多数学生除了能够基本掌握所学课程知识外,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去获取额外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大多是以知识点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认知中,知识点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勾连,难以通过知识整合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此外,大多数学生在课程之间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关联。这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合理有效地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知识培训不足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学习动机和就业意向的不同使得当代大学生对知识训练的要求不尽相同。以应用类外语专业为例,有些学生希望得到更多的语法、词汇方面的知识训练,以满足文学作品的阅读需求;有些学生希望在翻译理论与技巧方面得到更多的训练,以便今后从事口笔译工作;有些学生希望有更多的口语表达训练,为今后的出国旅游或是留学做准备;有些同学则希望加强听力训练,提升自己的语言接收和表达能力等。而现实是,教师设计的训练往往只是具备普适性,各学习平台上的训练大多只是增加训练量,并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

  对话式教学作为一种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当今大学课堂上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它侧重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互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与学生享有同等地位的对话者。教师恰当地计划、设计话题,指引学生参与对话交流,并控制教学过程。对话式教学的整个过程充满创新色彩,富含创造性和再生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理解、掌握、创造过程当中,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可以较为有效地帮助学生集中学习注意力。

  然而,在目前对话式教学方面,特别是在互动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固然打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束缚,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提高,但教师毕竟无法在课堂上随时顾及所有学生,也无法同时关注到每组学生间的互动。人工智能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教学环节,把学习主体、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三方面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引导、鼓励学生主动与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环境进行交互,通过虚拟环境的设计,激励学生们积极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最大化地提高课堂利用率。例如,在商务谈判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虚拟的谈判场景,运用AR眼镜等设备让学生与虚拟人物进行谈判,更真实地感受谈判氛围,更直观地去感受和捕捉眼神、语气、肢体动作等隐性信息;使学生能够在模拟实战中去验证所学的谈判技巧;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并自主获取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所需的能力。通过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教师进一步由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课堂的组织者,真正地实现了从“教师教学导向”到“学生研究导向”的转变,从“教师全程教”到“学生全程学”的转变。孩子们的“主角位置”贯穿于整个课堂,溜号、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互联网为学生获取知识以及教师丰富授课手段提供了便利。海量开放在线课程、云课堂、翻转课堂的出现,让课堂变得多样化、立体化、虚拟化,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已经发生形态上的变化。但与此同时,由于教学手段、知识来源变得更丰富,客观上造成了知识的碎片化。碎片化的知识减弱了原有知识点之间的网状联系,增加了学生理解后续知识的难度,甚至导致学生较难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长期接触碎片化知识,可能会使学生的观点被孤立,削弱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缺少体系框架的指导,缺少知识之间的网状链接,会导致知识容易被遗忘。

  如何指导学生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整理碎片化知识,如何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从知识的获取到知识框架体系的构建,是时代给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除了给学生教授传统的整理碎片化知识的方法,并亲自示范之外,运用人工智能和一些相关软件的辅助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指导学生利用Python,有针对性地搜寻及整合课程所需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wps、mindmaster等软件去构建思维导图等。例如在外语高级阅读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同学习并使用定性分析软件Atlas.ti,在阅读和学习长篇文学作品或是分析多篇文章的共同观点时,指导学生利用该软件对学习资料进行信息处理和整合,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人工智能时代,传统课堂中的系统性教学和训练仍然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不能满足时代和学生的需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八个核心思想: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也明确指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打造教育信息化升级版,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是时代交给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

  个性化学习的前提是了解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从学生的有效学习中归纳和总结相关数据,并不断设计和改进解决方案。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学习方案,而毫无疑问,评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影响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教师可以先通过人工智能平台采集并分析学生的学业数据,准确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需求,然后,在人工智能平台的帮助下,从教科书的知识库中拆除和重建各种知识点,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并配套原创的教学课件及针对性练习。如此,课堂系统教学+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模式,实现“经验说话”与“数据驱动”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推动了高等教育向纵深领域发展和变革,老师上课趋于多样化、学生学习趋于主动化、人才培养趋于个性化。对于高校而言,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人工智能动态对接社会需求,综合提升人才素养,为社会培养专业素养高、交流能力强、国际视野广的语言服务人才,就成了这个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任务。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教师应深度学习,推动教学内容与高新技术相融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



上一篇: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下一篇:宝安设立中考隔离考点首日开考平安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