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专场 2021年“基层民政大家谈”访谈实录(精选)

发布时间:2024-05-04 06:34:05   作者:爱游戏手游中心   来源:爱游戏手游平台官网


  近期,苏州出台了《苏州市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请问“十四五”期间,苏州在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目标和举措?

  “十四五”时期,苏州市将把养老服务工作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统筹考虑和谋划,发挥养老服务保障民生、促进就业、拉动内需、激发新消费的广泛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新动能。

  居家养老方面,家庭养老夜间照料服务户数每年保持在2000户以上,接受居家上门服务老人数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为经济困难和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力争达到5万户。社区养老方面,城区、农村标准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率分别达到95%以上和100%,每个镇(街道)至少建有1个社区综合养老(为老)服务中心。机构养老方面,每个市(区)建有1处专为失智老年人服务的照护机构或照护专区,每个镇(街道)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成率达到100%,养老机构等级评定覆盖率将达到机构总数的70%以上。队伍建设方面,全市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人员专业技能培训达到3万人次。同时提出了包括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健全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夯实养老服务发展根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水平、强化养老服务人才支撑、深化智慧养老建设内涵、培育孝老文化社会氛围、筑牢养老服务监管防线、推进养老产业健康发展等9大类35项的主要任务。还提出了居家养老照护能力提升工程、社区养老服务场所扩面工程、机构养老综合发展优化工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增效工程、养老服务监管体系提质工程五大工程。

  2020年开始,苏州提出要着力打造“原居安老”服务体系,请问“原居安老”的内涵是什么,将会带来什么新变化?

  为了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期盼和需求,去年开始,苏州市民政局重点提出了“原居安老”服务理念,顾名思义,就是老年人在原有的熟悉的居住环境中安享晚年。要实现这个目标,既需要对环境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也需要不断丰富完善服务内涵。比如,市民政局在居家养老方面重点推出的家庭适老化改造、家庭养老夜间照护服务,以及社区养老方面着力打造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嵌入式、喘息式养老机构,老年友好社区建设等,都是“原居安老”的体现形式。

  一是老地方,新服务。“原居安老”不同于家庭养老,老人虽然在熟悉的环境中养老,但享受的不仅仅是传统家庭成员提供的非正式照料,而是医养结合、康养协调、智慧养老,这些体现时代发展变化的养老服务都可以方便快捷地享受到。

  二是持续性,渐进式。老年人从60岁开始,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持续性地享受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养老服务。例如,自理老人,主要为其提供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和社区事务参与的机会;半失能老人,侧重生活照料、助餐助浴;失能老人,着重医疗护理,康复训练等。

  三是费用少、不离亲。相比入住养老机构动辄几千的费用和集体生活的环境,“原居安老”经济负担较轻,老年人不需要脱离熟悉的生活环境即可享受“享老不离亲、孝老不离亲”的养老服务。

  为了解决养老服务政策“最后一公里”落地难的问题,从2020年起,市民政局在姑苏区开展“养老顾问”制度试点,通过组织培训、汇编政策、亮明身份、定点服务等形式,为老年人宣讲政策、链接资源、定制方案。今年开始,市民政局正在谋划将“养老顾问”从线下搬到线上。目前市民政局正在研制“苏颐养”养老方程式,这是养老领域的一个“政策计算器”,不仅可以便捷查询各类养老服务政策,而且只要老年人在线填写了个人基本信息和服务需求,就可以获得相应政策推送,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养老方程式”上线运营后,还可以逐步实现居家养老服务预约、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轮候申请等在线办事功能。同时,市民政局在“养老方程式”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减少“数字鸿沟”,增加“适老化”元素的问题,字体放大、家人代办、身份信息OCR识别等功能都有体现。有了线上线下“养老顾问”,苏州的老年人可以进一步实现轻松查、指尖办、安心享的养老服务新体验。

  结合数字政府建设的契机,吴江区民政局在2020年启动“吴江区智慧民政全业务信息平台”建设,目前该平台已经被纳入吴江区数字政府典型应用场景(第一批),同步开展场景展示建设工作。吴江区民政局也是希望通过该智慧平台的建设使用,促进现代数字技术和民政工作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四个一”的目标,全面推动民政工作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

  数据一库全通,加快推进民政各类业务系统集约化建设,完善救助、养老、福利、婚姻、殡葬等民生数据全口径统一汇集、分析、共享、应用,构建一个覆盖全区民政服务对象,完整准确、动态更新、可拓展的中心信息数据库。

  业务一网统管,实现养老、社救、困境儿童、慈善业务一网统管,协同建立部门间的“牵手”和“落地”机制,实现每个业务模块从服务对象认定、开展服务、监测到资金结算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成效一屏全显,及时跟踪业务动态,实现向各个区镇(街道)的反馈通报,引导各地形成你追我赶、取长补短的工作格局。加强推进现代数字技术和民政工作的深度融合,解放双手、便利服务、加强监管,全方位推动民政服务的数字化转型。

  今年6月1日新“未保法”的实施也给民政带来了新动能,吴江区困境儿童关爱保障工作的开展情况如何?

  吴江区民政局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业引领、社会参与” 基本思路,创新打造“四化”儿童关爱保障工作机制。

  一是信息化管理,实现全面摸排。吴江区采用“网格化+信息化”模式,建立困境儿童部门摸排信息库,实现摸排工作从“被动受理申请”向“主动发现帮办”转化。建立困境儿童标准化档案,实行儿童“一人一档”,探索依托智慧民政业务平台实现各相关部门的数据信息交换共享,实现儿童关爱业务办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

  二是精准化分类,开展个性服务。在掌握困境儿童基本信息的基础上,精准化分类是提升困境儿童服务成效的基石。启动“守护童心”困境儿童心理关爱项目,以个案服务全覆盖为抓手,通过“建队伍、立标准、抓督导”来推动困境儿童个案保护工作。

  三是专业化运营,强化阵地建设。引进专业服务机构对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进行专业化运营,出台《苏州市吴江区镇(街道)儿童关爱之家建设运营指导意见》,明确其职能定位、运行机制和主要任务,细化落地运营考核标准和资金补贴标准,为加强吴江区儿童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社会化服务,打造特色品牌。坚持以“本土+专业+可持续”原则,统筹社会力量参与,打造吴江儿童服务特色品牌。已陆续推出“童心向党新年微心愿”“鲈乡小书囊”“书送希望”三期项目,实现儿童“微心愿”295个。试点创建“1+N”儿童关爱项目社会孵化模式,依托儿童“关爱之家”链接政府、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单位及社会力量共同培育儿童关爱服务项目。

  听说吴江区实施了“急难型”家庭慈善救助,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的急难需求,请具体介绍一下这项政策。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吴江区民政局会同吴江区慈善总会(基金会)立足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速“急难”救助,创新实施“急难型”家庭专项救助,全面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

  一是拓展救助宽度,扩大临时救助覆盖面。制定出台《吴江区“急难型”家庭慈善救助实施办法》,首次把在吴江范围内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二是简化申请程序,实行先行救助后置审批。吴江区探索将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到镇(街道),同时简化经济状况核对、民主评议和公示等环节,紧急情形下可直接先给予救助,在急难情况缓解后,后置补齐登记救助登记、办理手续,从受理到资金发放可在3个工作日完成,相较于过去缩短了7个工作日。

  三是完善主动发现,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在乡镇试点建立镇级社会救助驿站,延伸社会救助手臂,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主动发现、监测预警、资源链接、网格管理等,充分依托村(居)委会、救助专员、志愿者、专业社工、公益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对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进行排查,主动帮助急难群众提出救助申请,提高社会救助精准度。

  我市共有127个城市社区、214个农村社区,基层社会治理的任务非常繁重。近年来,我们将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纳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程予以高位推进,积极加强探索创新,构建形成了“1+10”社区治理政策体系,系统性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9年7月,我市出台加强社区治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方案》,确定了打造“一核多元”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方向。为落实该《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局围绕基层民主协商、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管理、“三社联动”“全科社工”服务机制等方面工作,相继制定了10个配套文件,明确了相关工作意见、要求、标准,从硬件设施、治理目标、治理主体等方面对社区治理作出了整体性规划,初步形成了具有常熟特色的城乡社区治理“1+10”政策体系,为有效推动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制度保障。

  常熟市“1+10”社区治理政策体系是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社区治理政策框架,那么常熟是如何逐项具体落实的呢?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建设“常熟特色、深度融合、数据共享、协同应用、精准服务、精细管理”的常熟市“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共享各类数据和服务资源,实现社区数据“一次采集、多方使用”。去年3月,“智慧社区”平台一期正式投入使用,整合了社区各条线个,基本实现“以人找房、以房管人”的基础信息管理功能。去年下半年,我市启动平台二期项目建设,实现系统操作人员“只登陆一次、只进一个系统”的目标,大力推进社区减负。

  “全科社工”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工作者从“专岗专能”向“一专多能、一岗多责、全岗都通”转变,充分实现“一窗受理、一网协同、全市通办”的全科服务目标。同时,“全科社工”服务模式有效推动社区工作者主动深入街头巷尾、下沉大小网格,将为民服务真正落到实处。截至目前,我市所有村(社区)全部落实AB岗“全科社工”服务。

  我市通过实施“社工人才三年倍增”计划,积极鼓励城乡社区工作人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等报考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持证社工人数实现快速增长。为提高持证社工的实操能力,我市通过“集中培训+项目实践+督导跟进”的方式,加大对一线社工的培训力度。

  为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我市建成市级社会组织培育中心、镇(街道)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村(社区)公益坊三级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1004家,其中,公益性社会组织63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32家,主要服务领域涉及敬老助老、助学助残等多个方面。此外,我市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成立党支部,先后实施社会组织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四个一工程”等,形成党建引领社建的良好氛围。

  我市于2016年制定《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确立了构建“立体型”城乡社区协商体系的目标;2019年又出台《关于开展城乡社区协商“两平台双议事”工作的试点方案》,基本建立起基层民主协商机制。2020年以来,我市依托“睦邻空间”社区服务项目,引导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协助社区开展民主协商、居民议事活动,通过搭建平台、创建制度、打造多元力量参与机制,让村(居)民代表会议、村(居)民议事会等成为推动基层协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涌现出了沙家浜镇“春来月谈”等优秀协商品牌。

  实施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改造计划,2020年,全市改造或新增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达17436平方米。建立“四岗二十级”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城市社区工作人员薪酬年均增幅超10%,一线%。持续推进政社互动,明确20项证明不再由基层社区出具等。

  近年来,我市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公益志愿组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不断涌现。这些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垃圾分类、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已经成为我市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例如,今年刚获得“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荣誉称号的常熟市流水琴川义工协会,该组织成立于2005年,目前注册义工人数已达6842人,累计公益服务时长超103万小时。为促进公益事业的专业化发展,协会于2016年12月成立了流水琴川和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该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项目、苏州市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等10余项省市级荣誉。

  在我市,这样的社会组织还有很多,如专注于亲子公益的小雏鹰爱心社、致力于绿色环保的尚蓝环保俱乐部等逾60家社会组织,他们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一个个“小社会”,在整个社会治理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善治理、优服务等方面,吴中区都有哪些措施?

  社区建设直接关系老百姓的衣食冷暖和幸福指数,为此,我区通过“五个一”举措构建起10分钟便民生活圈。

  (一)“一揽子”政策做好顶层设计。近几年,我区先后出台城乡社区减负、社区服务社会化、“全科社工”服务等多个文件,在财政投入、硬件设施、干部队伍等方面加强政策创制,做好顶层设计,以政策支撑助力社区治理全面发展。

  (二)“一系列”投入优化供给方式。硬实力方面,“十三五”期间,我区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122个社区活动服务场所新建、改造项目。城乡社区服务用房面积“双过一千”,新建住宅小区社区活动用房做到了把最大的空间留给居民活动、最方便的空间留给居民办事、最小的空间留给社区干部办公。软实力方面,我区通过推行社区购买社会化服务和公益创投两种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这种“居民点单—社区制单—社会组织接单—政府买单”,在困难帮扶、社区共治等领域为居民提供精准、专业的服务。

  (三)“一连串”措施选优配强干部。依法推动村(居)委会换届选举,村(居)委会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7.5%,社区工作者呈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趋势。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准入、教育培训等工作制度,构建职业化体系,每年组织各类培训提升社区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同时,社区工作者的待遇按照工作岗位、工作年限分级分档,平均年收入位列苏州市中上水平。

  (四)“一口清”模式构建便民服务。推动社区服务由传统的“柜台式”“单人单线”向“一口式”“圆桌式”转变,建立“一口受理、全科社工、全能服务”工作模式。梳理全科服务事项78项,面向居民服务统一名称、统一流程、统一政策法规。同时,推行“一站多居”“全科受理、全域通办、全年无休”等模式,最大程度便民利民。

  (五)“一家亲”理念调动居民参与。充分发挥居民自主力量,营造美好社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好氛围。把基层民主协商工作纳入区委全面深化改革要点,围绕“与谁协商、协商什么、怎么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运用”等核心问题,对民主协商的制度化实践进行积极探索。

  吴中区在基层民主协商方面有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请介绍一下在我省首创的社区参与式治理的组织推动过程和成效。

  现代社区邻里之间很少交往,如何促进社区邻里互助?我区以小事为突破口,用好基层民主协商“金钥匙”,积极探索参与式治理新模式。以吴中高新区“幸福微实事”为例,老旧小区有一块空地,有人想建停车场、有人想跳广场舞,那么利用20万元的“微实事”经费让它实现大多数居民的共同意愿呢?全区通过“微实事”参与式治理,让居民从原来“站在后面”到“走向前台”,“政府配菜”变为“百姓点菜”,“为民作主”变为“由民作主”,达到了小区是我家、治理靠大家的目的。

  经过三年实践,我区摸索出了方案共定、建议共提、筛选共议、项目共决、群众共督、意见共商、家园共建、成果共享的“八步工作法”。

  方案共定要求街道党委、政府牵头,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社区干部群众参与,共同制定社区参与式治理实施方案。建议共提是利用新媒体等渠道,“线上+线下”广泛征集居民意见。筛选共议是先行剔除不具备可操作性的项目,再组织居民提议人、项目顾问、职能部门实地勘察、筛选,通过“邻里圆桌会”形成项目库。项目共决是只要在社区生活、工作、学习的居民均可参与议事。群众共督是公示中选项目,接受各方监督。意见共商是未入选的项目由社区干部、居民代表告知落选原因,并与提议居民共商项目完善意见。家园共建是职能部门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依法依规进行项目立项、概审、招标、推进等工作,全程接受居民群众监督。成果共享则是项目完工后,开展满意度测评,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通过“八步工作法”参与式治理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良好局面。

  居民的事一般都是小事、琐事、杂事,因此,在社区治理中我区秉承民生利益无小事,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实、做细。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居民的剪刀钝了、雨伞坏了等,很难找到维修的场所。针对这样的情况,社区干部在社区门外开设了24小时自提柜,居民只要在小程序上预约需要的服务,待社区确认后,把办理业务需要的文件资料、维修的物件等放在自提柜里,社区工作者或者社区公益达人便可提取办理,完成后,利用短信通知居民取走,双方不用见面也能办成业务,极大方便了居民。


上一篇 邵武:打造“没有围墙的智慧养老院”

下一篇 智能养老解决方案